找到相关内容14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虚云和尚年谱》读后记

    当年香港吴性裁居士记云:“从上海专程到云居,谒见虚公,求列墙门,蒙许皈依,行礼如仪。老人和光同尘,即之煦煦然,如沐春风之中,而步履康健,行动自如,耳不聋,目不吒,看小字不戴眼镜(原注:素来如此,非...

    吕沛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65763807.html
  • 禅境与诗情(3)

    开碧落天。不能明妙用,沦溺在无缘。  《指月录》卷十四附注。  案语:“人境俱不夺,思量意不偏。”这是理事无碍、诸法自在的解脱境界。禅家明心见性,超凡人圣,不住圣位,回机起用,和光同尘,随缘涉世,“处凡愚而...

    李杏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05364014.html
  • 宗教之可交换性与都市佛教研究

    发展与进步的一大动力之源。就以道教发展而论,“宋元道教在组织形式上不特意创造一个超越世俗生活的宗教神圣世界,而是和现实生活相混融,和光同尘,在教义教理上不再强调作为一种独立宗教的特殊的思想内质,也不着意...

    肖尧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03565006.html
  • 老子与佛教思想比较

    ,应该顺应它们自然的发展变化。如此,方为“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总是存有一定的私心,保守自己的偏爱。普通人对社会人生的要求多有所欲,难以达到‘,和光同尘”...

    丁文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03265585.html
  • 现代佛教界最急需的一种根性:当下猛决死透透.当前坦豁活脱脱

    大乘佛法,与生命、生活、生死永远同在了。大乘行者的卓见与特行:即生死而了知生死性空,即性空而面对生死中众生,和光同尘(不染)地与众生相处得没隔阂、没粘搭,肝胆与肺腑完全敞豁得让众生测验得挺挺真真;相处...

    仁俊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04869622.html
  • 善导大师净土法门三心论

    。利他真实,一要广行财施、法施和无畏施,广结善缘。二要以和悦的善良语言,对人们讲说净土教义,令人喜闻乐受,有所收益。三要从有利群众出发,为群众服务和造福。四要和光同尘随顺群众,同处共事,令人受益。所有...

    王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483878603.html
  • 深化“相适应”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来世的统一,更加注重现世的努力,造福社会,体现了积极入世意识和入世精神。如道教提出“和光同尘、济世利人”;佛教倡导“人间佛教”;伊斯兰教倡导“两世吉庆”;基督教提出“修好现世,作盐作光,荣神益人”;...

    龚学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53480619.html
  • 国学与禅--中国心性之学(三)

      国学与禅--中国心性之学(三)   答读者问   主讲人:冯学成   主持人:   下面的时间留给在座的朋友,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跟冯老师交流。   提问:   你好冯老师,您刚才说一切法都是佛法,那作为学佛人,尤其是初学佛,或者接触佛学的,从佛学到学佛这个阶段,怎么样在世间和出世间没有分别,我们如何在世间,在生活当中修行?如何和光同尘,谢谢您?   回答:  ...

    冯学成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411986618.html
  • 静波法师:平等化缘才是广种福田[维摩诘大士开示]

    做尘劳的伴侣,因为菩萨和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这就是菩萨和光同尘的六度万行,如是对于十法界执则是魔,解脱即佛,既有此见即从无明生,而无明无性,当体即空,如是解脱法众也无解脱的知见。   【经文】&...

    静波法师

    化缘|供养|福田|智慧|般若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10/12000792586.html
  • 智俨的人天教

    理乃泛通于人天与六道。   (4)“六道厌离教”较相应于小乘:以佛法的解脱教法而言,此教“厌离”是较相应于小乘之理的层级,可以说此教主要是以小乘层级之理为依据而接引六道,但是也会和光同尘不直接说出小乘法,仅只示苦令离而已。   总之,“六道厌离教”乃圣者和光同尘化身成六道层级的众生(不论教内外、人畜六道等),展现六道苦果,在令众生厌离、得解脱,而呈现出了六道苦难的积极意义。此教散在“六道正善教”、“...

    李治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04053184.html